自然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来源

2021-05-22 08:39:19  来源:
分享到:

 

 

自然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来源

宋才发

 

“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做出的科学概括。自从1913年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发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之后,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界和学术界就以此为依据,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其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913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是亚洲掀起革命风暴和欧洲工人运动出现新的高潮的年代。尤其是俄国无产阶级在度过了1905年革命失败的艰苦时期以后,迎来了革命的新高潮,广大群众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然而资产阶级却恶毒攻击和诬蔑马克思主义是“有害的宗派”;修正主义则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为了驳斥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诬蔑、歪曲和攻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以教育和武装工人阶级及劳动群众,列宁写作并发表了这篇著名的论文。从高度论证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和人类先进思想的继承性的角度看,列宁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主要的三个直接来源,其概括无疑是正确和有益的,问题是列宁的这篇论文是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的定论(或终结)?我们能否继续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并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事实,将自然科学列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来源?笔者拟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

自然科学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来源的一个部分。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换句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因而,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始终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切理论研究之中。譬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理论研究中,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相互制约的,他们反对脱离自然科学而去孤立地研究社会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充分肯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推动作用,指出:“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往返,大陆一洲一洲的垦殖,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试问在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大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面呢”?为了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列出专章——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他的遗著《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更精湛地显示了他研究自然科学的结晶。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葬仪上发表的讲演时所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展,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马克思对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博大精深是勿需赘言的,仅恩格斯就曾连续进行过长达十年之久的关于自然科学的全面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脱毛’。”马克思恩格斯从开始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时起,就十分关注自然科学,认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宏篇巨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失为一部自然科学的经典名著。正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活动是他们理论创造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决非是一些附加的例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自然科学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块“理论基石”的立论基础,仅仅把哲学来源归于德国古典哲学,把政治经济学来源归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似乎不够全面,因为马克思本人就说过:“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自然科学对哲学这块“理论基石”的基础作用。马克思在他一开始着手哲学研究活动时就指出:“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应当概括和总结自己时代最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在马克思从认识论方面完成唯物主义之前,为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完成唯物主义,他最先着手构建的“理论大厦”就是唯物的“自然观”。1814年他的大学毕业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从19世纪50年代起,他在潜心研究数学的同时写出了《数学手稿》;对力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农业化学、植物学、土壤学、比较解剖学和人类学等也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过概括和总结。我们通常说19世纪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形成新的哲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识形态》两本著作,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对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概括。据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39卷本中,涉及到各类自然科学家共达521人,其中天文学家29人,物理学家60人,数学家32人,化学家49人,生物学家45人,生理学家14人,医学家和医生195人,地质学家17人,工程技术人员65人,其他自然科学家15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说,它既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以及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哲学思考的结果,也是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发展影响的结果。

自然科学对政治经济学这块“理论基石”的基础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曾明确声明:“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强调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1)它表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种客观规律“就像自然界规律一样”,社会运动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的发展阶段”。(2)社会经济运动的“自然规律”,又不是与一般自然规律等同的,它是具有社会历史特征的规律。马克思运用“自然规律”来揭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自然过程”是十分贴切的。(1)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生产过程”,都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如果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态加以考察,那末它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作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结果的“商品”,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商品的两重性”追溯到“劳动的两重性”,同样可以看到“自然因素”的作用。这就是说,由进入劳动过程的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构成生产因素,既包括劳动者自身的自然,也包括他身外的自然,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起作用。所以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的一切因素表述为“劳动材料、劳动资料以及活劳动能力本身”。(3)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对它的剖析同样是借用自然规律来进行的。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肯定了一定的自然条件对剩余劳动的推动作用,指出剩余劳动是“随劳动的自然条件”而变化的,“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其次指出劳动力的使用、表现就是“劳动”,即“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资本的秘密——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里就被揭穿了:“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同时也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为什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像晴天霹雳震动了一切文明国家,而所有他的包括洛贝尔图斯在内的社会主义前辈们的理论,都没有发生过什么作用呢?有趣的是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同样是借用自然科学对此做出说明的。他说:化学史上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剩余价值理论方面、马克思和他的前人的关系,正如拉瓦锡与普利斯特列和舍勒的关系一样,在马克思以前很久,人们就已经确定我们现在称为“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价值的存在,也有人说过这部分价值是由什么构成的。但到这里他们就止步不前了,于是轮到马克思发表意见了,他认为“在这里摆在他面前的不是无燃素气体,也不是火气,而是氧气;这里的问题不是在于要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全部经济发生革命,而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概括这种事实,他研究了全部既有的经济范畴,正像拉瓦锡根据氧气研究了燃素说化学的各种既有的范畴一样。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在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史上,对自然观的研究和阐述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对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时期;(2)对唯心论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批判时期;(3)对旧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创作时期,这是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的结合上论述自然观的理论高峰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早期自然哲学的研究,在政治实践和理论创作上探索出一条独创性的道路,即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以他们当时关于自然观的一般哲学抽象为起点,完成了由自然观到唯物史观的向上发展,从而逻辑地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在马克思1844年以前的著作中,关于人的自然存在的思想,“人和自然的统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全部哲学思想的一条主线。马克思当时在说明人和社会的问题上,自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他的理论在较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地上。1844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从认识论的实践基础出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命题,为最终确立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个命题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因为它为正确的地解决“人和自然的统一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纲领,为实现从一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向上发展提供了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如下概括:“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活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它的最初理论形态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问题的说明上并最先完成于它的历史观,基于自身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在更高的基础上完成于自然观。

恩格斯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者。他提出了“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也正是从自然和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出发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来源的那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其来源又是什么呢?对此恩格斯也作过明晰的阐释:“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这说明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经历与马克思虽有所不同,但他俩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主义自然观的奠基性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由恩格斯完成的。70年代初当他退出商界之后,就集中精力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探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他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概述了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前提;他对自然界做出了辩证的描述,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揭示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揭开了自然界发展的奥秘,指出辩证思维是研究自然界唯一正确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是在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创建的,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的分析和预测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所以在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机器的使用标志着人对自然力的更强大的利用和征服,是科学进步及其应用于手工业的结果。马克思关于机器、科学、大工业对自然的影响,关于科学在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历史关系中的作用、特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与科技观相联系的自然概念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科学活动属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的活动。他认为作为物化了的科学知识和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器官的机器的大规模应用所造成的工业大生产,“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力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地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在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中,人类劳动不过是“不能控制的自然过程的助手”;而当科学进入生产过程之后,人类劳动便取得了对这些自然力的控制,用机器这种人类劳动的产物去占有这种没有价值的、大自然无偿赠予的自然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从未放过任何不费分文的自然力。所以,也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才有可能大规模应用自然力、科学和机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了历史上科学力量在生产上大规模运用的开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在这个条件下,科学便“表现为自然力本身,表现为社会劳动本身的自然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在这里“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马克思在1847年批判普鲁东时就曾引用过这样的材料:1770年英国科学技术造成的生产率与手工劳动生产率的比例为4:1,1840年比例变为108:1。这就说明科学技术的功能使一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在70年的时间内提高了27倍。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从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生产力的变化,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英国纺织技术的历史性进步,在谈到英国工人1764年发明的新型纺纱机、1768年发明的水力纺纱机、1776年发明的骡机时说:正是“这些发明使社会的运动活跃了起来,它们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英国工业的诞生”,因为“随着纺纱部门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科学技术对历史前进的推动作用,首先就在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目前已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基本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科学的本质是彻底革命的,所以马克思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的简单化:无产阶级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向街头,从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也就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机器生产就不会有宪章运动。1850年7月当马克思观看了电力机车的模型展览之后,他意味深长地评价说:“这件事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经济革命之后一定跟着政治革命,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表现而已。”马克思嘲笑欧洲得胜的反动势力,它们幻想革命已被窒息,“而没有想到自然科学正准备一次新的革命”。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所作的悼词中,以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等论术,为马克思(包括他自己)关于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做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人类进入近代史的社会进程,完全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论断。18世纪中期以来,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根本改变了那个时代社会生产的面貌;从而近代产业革命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里得以迅速完成。与此同时,欧美各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且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从此资产阶级的雇佣劳动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占了统治地位,人类社会也就从此由封建社会跃入了资本主义社会。19世纪后期以电力的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加快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又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一部分“资本主义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的国家,还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既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一百多年过去了,科学的面貌和世界的面貌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实践证明它是永葆青春活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此文原载《荆门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发表后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3期选介)

(记者 王峰 发布)

(责编:wf0101)